济宁市邹城市水务局局长孙传峰:抓节水、强管理、优效能,全力破解水资源供需“紧平衡”
时间:2024-10-14 来源:济宁市城乡水务局

抓节水、强管理、优效能,全力破解水资源供需“紧平衡”

邹城市水务局局长孙传峰


邹城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东倚沂蒙山区,西临鲁西平原,南襟徐淮要冲,北枕泰岱南脉,总国土面积1616平方公里,人均水资源量347立方米。邹城市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地区分布不均,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全市50%以上的地表水资源在东部山丘区,但全市9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在邹西地区。受地形中间高、四周低的影响,径流大多流向周边县市区,地表水资源匮乏,开发利用潜力十分有限,尤其是邹西地区,现状供水基本依赖地下水和外调水,约3870万m3工业用水由地下水供给。邹城市作为工业大市,水资源及用水指标不足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保障经济发展用水需求,邹城市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围绕破解“全市用水紧张、缺水形势严峻”的难题,邹城市先行先动,通过指导用水企业开展节水载体建设、超前谋划再生水利用工程、持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等措施,缓解了全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升了水安全保障能力。近年来,先后获得“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国家节水型城市”等荣誉称号,入选“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名单。

未来随着地下水管理的日益严格,工业用地下水需由其他水源替代,仅靠有限的地表水和外调水难以支撑邹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邹城市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为促进邹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坚持节水优先,筑牢水资源监管之基

一是严格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邹城市深入落实节水“三同时”规定,督促用水单位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等“四个到位”。全面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把用水定额作为节水型载体考核的重要依据,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服务业单位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2023年,邹城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率分别下降19.04%、14.02%,超额完成济宁市下达的水资源管理双控目标,邹城市连续四年获得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考核“优秀”等次。二是推进节水监管“数字化”“智慧化”。搭建取用水监测计量体系,全市共有597个取水在线计量接入全国取用水管理平台,规模以上取水口在线计量率达100%。加快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运用,及时对新建、改建公共供水管网信息并入GIS系统,争取了全国60个DMA分区计量试点城市之一,实施DMA分区计量设施安装及数据上传,全市共改造修复供水管网8公里以上,新建供水管网超6公里,使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进一步降至7.98%,切实提高了城市供水保障水平。三是健全完善节水制度实现监管“全过程”。建立取水监测计量体系,出台了《邹城市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取水口动态更新制度》,加强对取水计量设施配备、安装、使用管理,取水量计量率达到100%,非农取水口在线计量率达83%以上。1万立方米以上取水企业用水计划覆盖率达100%,依法落实用水统计调查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按季度督促51家重点取用水户按时保质上报用水统计调查表,通过电子证照数据比对,严格审查用水统计调查成果,算清“节水账”。

二、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加强统一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统筹规划做好供水、用水、节水共建文章,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市场化,建立节水型社会,创建节水型城市。一是突出“三个载体”建设,实施“梯次性”创建。将持续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创建三个载体建设作为实现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目标的关键和核心任务。定期组织企业(单位)开展培训,帮助企业摸清用水现状,指导企业(单位)开展水平衡测试,找出水量平衡关系和合理用水程度,提升用水工艺,将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升至97%以上。高标准申报节水型载体。截至目前,邹城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节水标杆(园区);兖矿国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邹城市人民医院、邹城市为民服务中心等7家企业单位成功创建“山东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雍景苑小区、文博苑小区、昌平花园小区等12个小区成功创建“山东省级节水型社区”。全市节水型企业覆盖率达43.28%,节水型单位覆盖率达17.99%,节水型小区覆盖率达16.42%,形成了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的创建梯次。二是坚持“数据价值”导向,推动水源置换释放“水活力”。邹城市加强对重点监控企业用水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企业历年用水情况及行业用水定额,合理压减重点监控企业取水许可,倒逼企业更新节水设备,提高节水能力。为加强唐村水源地保护。邹城市积极开展置换地下水源工作,对荣信化工、鲁抗生物、邹县发电厂、里彦电厂等企业地下水量进行压减,累计压减量为1087.876万立方米。三是用好用活市场机制,实现水权交易改革“零突破”。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完善用水权确权、交易、监管等制度体系,发挥市场对水资源的配置和导向作用,让“水”要素资源进场流动。2023年,邹城市通过全国统一用水权交易平台完成首宗水权交易,受让方山东荣信集团有限公司向转让方兖矿国宏化工有限公司购买了30万立方米的水资源使用权。通过市场机制唤醒“沉睡水权”,让富余水权“流动”起来,有效实现在用水许可上严控“增量”,在水权交易上盘活“存量”,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益、高效率方向转移,实现价值变现,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三、探索节水新路径,突破再生水循环利用瓶颈

创新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既能改善水生态环境,又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是实现“三水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的新路径。一是推进再生水试点示范建设。邹城市在抓好节约用水工作的基础上,在水资源的“挖潜”方面下功夫,积极开发利用再生水资源。2022年10月,邹城市编制了《邹城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实施方案》,成为全国76个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之一。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项目工程总投资9.7亿元,建设期两年。试点项目建成后,可实现3300万方再生水供水能力,形成符合邹城实际的再生水规划、配置、利用、产输模式,打造全国再生水利用的“邹城样板”。自试点项目实施以来,邹城市再生水利用量由2021年利用量1904.24万立方米到2023年2584.35万立方米,逐年提升。到2025年,再生水利用配置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再生水利用率可达到55%以上,利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再生水利用配置管理能力将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再生水利用提供一系列借鉴示范。二是拓展再生水利用模式。作为资源型转型城市,邹城市秉承“节水就是治污、节水就是减排”理念,强化科技引领,提高再生水资源利用率,再生水利用规模逐年扩大,除用于工业生产外,向生态补水、城区内园林绿化及农业灌溉用水扩展。积极探索再生水产业化,利用太平湿地再生水,实施靶向珍珠养殖、生物链水体治理和长效保持项目,以生物科技引领再生水资源高效利用,打造有经济产出的再生水利用模式,实现了塌陷区治理与水资源开发相统一的综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三是积极构建再生水利用制度体系。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全面构建再生水完整的利用体系,研究出台《落实节水激励政策若干措施的通知》,编制《邹城市非常规水利用规划》,研究提出与再生水利用相关的财税、投融资等政策,实行价格累退机制,组织邹城公用水务有限公司和邹县发电厂签订再生水供应价格累退协议,实现了量水而行,节水为重,走好走实水资源高效利用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站在新的起点,邹城市将严格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和“四水四定”原则,继续巩固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把节水落实到全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每个环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作者:刘兴全 责任编辑:陈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