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福建省坚决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根据“丰水”特点打造“节水”特色,始终把节水工作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实施市场机制创新驱动,激活节水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
一是创新节水投入机制。2021年4月,省水利厅与兴业银行创新政银合作模式,发布了福建省内首个由政银联合研发的绿色金融产品——“节水贷”,年利率优惠至不超过3.85%,为省内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供水管网改造、非常规水源利用等节水项目进行贷款,在业务资源和融资成本上享受绿色金融政策倾斜,通过金融资本撬动,引导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节水领域。目前节水贷已入库项目12个,授信贷款总额度10.24亿元,已发放4笔贷款共1.38亿元,其中福建恒源供水股份有限公司以企业持有的取水许可证质押担保,获得兴业银行“节水贷”1亿元,解决了节水项目无标准抵押物或缺乏担保等问题,标志着福建省“节水贷”实现了新突破。下一步将在更大范围内推介“节水贷”,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节水项目建设和运营。
二是大力推动合同节水管理。福建省立足推广市场化模式,积极应用合同节水管理模式,拓宽资金渠道,调动社会资本和专业技术力量,集成先进节水技术和管理模式参与节水工作。目前全省累计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3项,其中城镇漏损治理1项,高校合同节水2项,均为效益分享型,吸引社会资本1.07亿元,年节水量1350万立方米,平均节水率达34%,合同期内预计节水量6300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1.18亿元。其中福州市自来水公司实施的城市供水漏损治理项目以老仓山区域为试点,涉及371个小区、16万注册用水户,年供水量约8000万立方米,该项目已完成建设,年均节水量1200万立方米,年均直接经济效益200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解决了供水公司对漏损治理项目建设的资金压力,提升了管网漏损监测计量能力。福建工程学院合同标的2494万元,建成后用水量大幅下降,日均节水约2000吨,年可节水90万吨,节水率超过42%,每年节约物业、管网维修等费用约100万元。福州大学合同金额1737万元,建成后预计年节水量70万吨,年节约率30%左右。目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等4所高校正在开展合同节水前期工作,将逐步在福州大学城形成集中连片的节水型高校示范区。
三是实现节水增效双赢。通过合同节水项目,实现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受益的共赢目标。一是政府把节水工作推上去,把水资源节下来,把节水标杆树起来。福建工程学院和泉州黎明职业大学获评2021年全国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在福建工程学院建立了福建省首个节水教育基地,分享合同节水和高校节水典型经验,为高校和节水服务单位搭建合作平台。二是高校省钱省力省心,实现了从“劳模”到“老板”的转变。既不投入任何资金,不负责日常运维,又消除消防隐患,还与节水企业分享节水效益。三是企业推广了节水技术,分享了节水效益,实现了自身发展。福建省企业参与研究的“高校(小区)节水智能管控机制、技术与装备”项目,荣获2020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科学进步一等奖。
2022年,福建省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能力为目标,以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以及非常规水源利用为重点,以强化总量和强度控制为抓手,以节水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改革为动力,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和效益,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